杭州亚运会赛程过半,中国体育代表团——
发挥竞技水平 展现昂扬风貌(热点聚焦)
10月1日,在杭州亚运会射击女子多向飞碟团体比赛中,由李清念、武翠翠、张鑫秋组成的中国队以357分的总分夺得金牌,并刷新世界纪录。
10月1日,是杭州亚运会开幕后的第八个比赛日,赛程过半,中国体育代表团选手在各个赛场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充分发挥竞技水平,不断取得优异成绩。中国体育代表团秘书长张新表示,中国体育代表团开局良好并保持较好势头,总体表现好于预期。
成绩可喜,状态良好
截至9月30日中午,杭州亚运会已有222个小项完赛,占全部小项的46%。中国体育代表团已完成199个小项的参赛任务,占全部参赛小项的49%。张新表示,在已完赛项目中,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金牌总数超过赛前预测的高线。
在多个项目中,中国体育代表团选手均有较好表现。其中,游泳项目获得28枚金牌,跆拳道项目获得5枚金牌,均创造亚运参赛历史最好成绩。赛艇项目参加13个奥运小项获得11枚金牌,帆船项目参加10个奥运小项获得6枚金牌。女子花剑团体时隔29年再夺亚运会金牌,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刷新亚洲纪录夺冠,沙滩排球女队第六次夺得亚运会该项目冠军,中国男排时隔17年再次夺得亚运会银牌。滑板4个小项获得3枚金牌,展现了中国体育在新兴项目上的发展潜力。
在前半程比赛中,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一批高含金量的成绩。射击男子10米气步枪个人赛、男子25米手枪速射团体赛刷新世界纪录,游泳多个小项刷新亚洲纪录或亚运会纪录。张博恒在体操男子个人全能决赛中以89.299分的高分夺冠,展现了较高的竞技水平。
名将带动,新秀涌现
10月1日,在杭州亚运会举重男子61公斤级比赛中,中国体育代表团选手李发彬以抓举143公斤、挺举167公斤、总成绩310公斤夺得冠军,并创造新的亚运会纪录,为中国举重队取得本届亚运会首枚金牌。
本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中有36名奥运冠军,这些优秀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了良好竞技状态。曾获3届奥运会冠军的乒乓球选手马龙、东京奥运会实现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金牌突破的游泳选手汪顺、4次参加奥运会终夺金牌的铅球选手巩立姣均在本届亚运会夺得金牌。2012年伦敦奥运会冠军叶诗文时隔9年重返亚运赛场并在女子200米蛙泳比赛中夺冠。
一批年轻运动员崭露头角。17岁的射击运动员黄雨婷获得10米气步枪个人、团体、混合团体3枚金牌。代表团中年龄最小的崔宸曦获得滑板女子街式金牌。18岁的场地自行车选手苑丽颖与队友在女子团体竞速预赛、决赛中接连刷新亚运会纪录、亚洲纪录。这些年轻选手彰显了中国体育的人才厚度。
除了竞技成绩突出,中国体育代表团选手在赛场上尊重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在赛场外,与志愿者、观众友好互动,展现了中国代表团运动员的良好精神风貌。
瞄准奥运,锻炼队伍
杭州亚运会距离巴黎奥运会不到一年时间,各国家和地区代表团高度重视本次赛事,纷纷派出精兵强将,在实战中检验竞技水平、找出短板漏洞,为备赛奥运会锻炼队伍、积蓄力量。
在已完赛的项目中,中国体育代表团选手经过顽强拼搏,截至9月30日中午,已获得7个小项的巴黎奥运会参赛资格,其中包括帆船3个小项、现代五项2个小项和网球2个小项。此外,游泳11个小项在杭州亚运会首次达到巴黎奥运会A标,多个小项游出今年世界最好成绩。
中国体育代表团整体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有个别项目留下遗憾。由于很多项目在巴黎奥运会上将面临不同环境、不同赛制的挑战,本届亚运会上暴露出的问题也为奥运备赛提了醒。“我们要取得好成绩,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张新说。
随着举重、跳水、皮划艇等项目比赛全面展开,中国体育代表团选手继续保持昂扬斗志,投入本届亚运会后半程的比拼中。张新表示,中国体育代表团各参赛队伍将乘势而上,力争比出高质量的比赛,创造更好成绩。
截至10月1日,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133枚金牌、72枚银牌、39枚铜牌,位居奖牌榜和金牌榜第一名。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 郑轶 孙龙飞 范佳元 陶相安 【编辑:曹子健】
中新网北京10月2日电 (记者 孙自法)“本届培训班也是我们未来合作的催化剂,相信后续将会不断产生连锁反应。”来自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苦盏中心的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学员邹跃(Zulfiyor Bakhtiyorov)结业时这样评价说。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地环所)主办,于9月中下旬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中国古都西安等地举行,来自13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20名优秀青年研究人员,历经半个月的理论学习、实验室参观和培训、野外实践教学、典型案例分析、访谈交流等课程后顺利结业。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结业典礼合影。中国科学院地环所 供图
中国科学院地环所谭亮成研究员具体承担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组织协调工作,他介绍说,本次培训班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环所、西安交通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多明格斯山分校、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等中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17名气候环境变化领域知名学者进行授课,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涵盖地球气候的过去和未来、风尘堆积与全球变化、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变化、人类活动与地下水环境演化、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发展、大气污染及来源解析与控制技术、树轮/石笋/湖沼与全球变化、加速器质谱技术及其在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等诸多领域。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学员在树轮实验室参观学习。中国科学院地环所 供图
在实验室参观和培训环节,学员们先后参观中国科学院地环所加速器质谱中心、洞穴实验室、粉尘与环境研究室、孢粉与热带气候变化实验室、树轮实验室及中国大陆环境钻探岩心库,并通过上机操作,逐一检验理论学习情况。
在野外实践教学环节,培训班学员先后前往中国科学院陕西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延安洛川黄土地质公园、商洛柞水溶洞、渭南尧山国有林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理论学习的实践延伸,使学员能够将课堂教学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培训班期间,学员们先后前往中煤航测遥感集团、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交流学习。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期间举行的丝路足球友谊赛精彩瞬间。中国科学院地环所 供图
谭亮成透露,2023丝路气候环境国际研讨会也在培训班期间举行,中外13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报告。中外专家学者和培训班学员通过系列学术交流活动,既提高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学者在气候环境变化领域的研究能力,也促进中外学者在地球气候环境变化领域合作研究。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结业典礼上,学员们互相交流时均表示这次来中国培训不虚此行,理论和实践学习收获满满。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开展石笋野外现场教学。中国科学院地环所 供图
邹跃表示,本届培训班的课程设计,不管是从广度和深度上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这种方法使参与者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解决气候环境问题。同时,“本届培训班也是我们未来合作的催化剂,相信后续将会不断产生连锁反应。希望我们所有学员获得的技能和知识能够得到共享和实施,从而扩展本项目的影响力”。
来自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的学员珊卡(Shankar Tripathi)说,他希望与中国科学院地环所长期合作,特别是在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开展相关树木年代学、石笋研究以及碳汇测量等工作,也期待通过科研合作加强尼中合作。
“经过这次强化培训,特别是由多位著名科学家带来的高质量授课和多个地点的访问交流,我对整个地球系统有了更广泛的了解,对地球系统的各个子单元也有了充分的认识。从现在起,我将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气候环境问题。”来自埃及国家天文和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学员阿希玛(Alshymaa M. Guda)说。
乌兹别克斯坦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夏库拉特(Shukhrat Shukurov)学员建议,在未来的培训计划中能开展包括人为重金属废物对环境、水、植物和土壤的影响相关课程。
“感谢培训班给我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将地球系统数据可视化的过程。”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撒孔婉(Chawchai Sakonvan)学员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互动培训班,在这里可以讨论不同的科学问题并学习不同的文化。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班主任”谭亮成研究员总结指出,本届培训班通过多学科领域的学习和交流,使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青年研究人员掌握气候、环境变化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全球变化的核心科学问题,探索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方案,全面认识不同时间尺度下气候环境变化特征。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上,谭亮成研究员与学员讨论交流。中国科学院地环所 供图
谭亮成表示,本届培训班旨在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气候环境变化科教合作,也是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的具体行动。未来,中国科学院地环所将持续打造“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系列精品培训班,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更多学员带来优质气候环境研究课程,搭建该所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研教育机构更深入和更广泛的科技合作平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