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2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0月2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利用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该台韩金林研究员领导的“王绶琯巡天突击队”最近在“银道面脉冲星快照巡天”中新发现76颗偶发脉冲星,当中包括目前人类已知脉冲星中最暗弱的一批天体。
“中国天眼”新发现的和已知旋转射电暂现源RRAT与普通脉冲星相比,流量低约一个量级。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供图
这批暗弱天体仅在少数旋转周期中偶然辐射脉冲,国际上称为“旋转射电暂现源”(RRAT)。“王绶琯巡天突击队”还利用“中国天眼”对国际上已知的59颗RRAT进行高灵敏度观测,确认RRAT就是偶发脉冲星。
“中国天眼”这项新发现及相关研究成果论文,10月2日以封面论文形式在中国天文学国际学术期刊《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RAA)上发表。论文通讯作者韩金林研究员表示,本研究对于理解银河系中恒星死亡后的致密残骸及其辐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而高灵敏度的观测是揭示这类天体物理特征的关键。
中国天文学国际学术期刊《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RAA)以封面论文发表“中国天眼”新发现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供图
韩金林介绍说,早先发现的RRAT显得非常特殊,不像大多数脉冲星那样持续辐射脉冲,一般都是很多周期偶然发射一个脉冲,因此很难在正常的脉冲星搜寻体系里捕捉到,需要从高灵敏度望远镜观测数据中进行一个脉冲一个脉冲的检测,检测到几个脉冲之后挖掘出公共周期。自2006年发现首个RRAT至今,全世界各地的射电望远镜总共已发现160余颗RRAT。根据之前少数RRAT的研究,天文学家意识到它们应该是具有特殊性质的脉冲星,大约占脉冲星总数的5%。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研团队利用自主开发的高效单脉冲搜寻程序,从“中国天眼”银道面脉冲星快照巡天的数据系统性搜寻单脉冲,此次发现76颗新的暗弱的RRAT,并将它们分为四类:一是26颗尚未发现自转周期的射电瞬变源;二是16颗已确定周期的标准RRAT;三是10颗长期沉默但短时间发射周期信号的极端消零脉冲星;四是24颗偶发强脉冲的极暗弱脉冲星。
“中国天眼”新发现的偶发脉冲星。左:经典RRAT;中:极端消零脉冲星;右:偶发强脉冲的暗弱脉冲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供图
韩金林表示,由单脉冲搜寻技术才能发现的偶发脉冲星大约占“中国天眼”巡天发现脉冲星总数的12%,这说明银河系中这类偶发脉冲星比原先人们知道的多一倍以上。为深入理解RRAT的物理性质,该团队还利用“中国天眼”对59颗国际上通报的已知RRAT进行观测,结果发现:25颗RRAT在“中国天眼”观测数据里表现为普通脉冲星;5颗是极端消零脉冲星;13颗为偶发强脉冲的暗弱脉冲星;5颗在“中国天眼”有限观测时间内也仅仅检测到几个脉冲;另外11颗可能当时处于熄灭状态使得“中国天眼”没有检测到信号。
他指出,根据“中国天眼”的高灵敏度观测,这59个RRAT没有一颗表现为典型RRAT的特征。同时,“中国天眼”还探测了这些偶发脉冲的偏振信号,发现其偏振位置角遵循平均脉冲轮廓的偏振位置角曲线,这表明RRAT的偶发强脉冲与正常辐射的极弱脉冲都来自中子星磁层同一辐射区域。(完)
【中亚专线】(“一带一路”10周年)写意工笔两相协,共建“一带一路”风鹏正举
中新社阿斯塔纳10月2日电 题:写意工笔两相协,共建“一带一路”风鹏正举
中新社记者 张硕 文龙杰
“我很荣幸当时亲历现场并见证了历史……今天回忆起来更觉震撼,(因为)一切正在从擘画变成现实”。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十年后,在习近平主席当时发表演讲的大厅,作为亲历者之一的哈萨克斯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古丽娜尔·沙伊梅尔格诺娃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作上述表示。
她还说,“关于丝绸之路,哈中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包括我在内的听众都很振奋,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朋友圈”不断扩大。十年来,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中国83%的建交国。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实实在在惠及共建国家民众。正如哈萨克斯坦国务秘书卡林所说,在各方努力下,“一带一路”已成为一条开放包容、均衡普惠、合作共赢之路。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奥托尔巴耶夫格外看重共建“一带一路”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成就。他表示,过去有些人不抱信心的中欧班列,如今在班列次数和路线上都稳步提升。他认为,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是中亚的繁荣与辉煌之路,该倡议使中亚国家重新焕发活力,从“陆锁国”变为“陆通国”。
共建“一带一路”也促进了文明对话,智库、媒体、青年、文化、旅游等交流日益密切。哈萨克国际通讯社副总编辑哈纳特·托卡巴耶夫对记者说,共建“一带一路”使哈中两国民众之间了解加深,“走得更亲更近了”。
托卡巴耶夫近日刚结束在中国的媒体交流活动回到阿斯塔纳,十年前,作为记者的他也在现场聆听了演讲。
“我是历史亲历者”,他对记者说,“当时尚不能完全理解倡议的深远意义,当看到众多项目成果,才意识到十年前这一倡议的提出是‘历史性的’,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新的认知与期待。”
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擘画历史的“大写意”成为书写历史的“工笔画”,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不断提出新思路新方案,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丝绸之路的繁华盛景,承载着共同记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大写意”画出坐标系,锚定大势。“工笔画”精耕细作出的丰硕成果生发出新的动力,使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形成良性循环。
展望未来,奥托尔巴耶夫指出,越来越多中亚地区的年轻人希望参与中国提出的这一倡议,为实现本地区发展贡献力量。
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诺罗夫认为,“一带一路”规模宏大、开放包容,是贸易投资、交通运输、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国际合作新平台,为应对地缘政治紧张、经济复苏乏力、能源和环境危机加剧等凝聚全球力量,开启新的十年,值得热切期待。(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