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曲阜9月27日电 (记者 赵晓)坐落于孔子诞生地曲阜尼山的尼山圣境,是当地重点打造的一张儒家特色文旅名片,自开放以来,凭借独特的文化气息吸引众多海内外宾朋汇聚于此,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相继在此举办。
谈及尼山圣境项目的实施落地,曲阜尼山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感慨说:“建设时期,资金困难导致项目推进缓慢,农行的贷款非常及时,为我们解决了融资难题。”
据了解,在尼山圣境一期项目建设之初,农行山东省分行便组建尼山圣境金融服务团队,积极调研,全程跟踪,发挥总分支三级联动优势,采用内部银团贷款方式,给予尼山圣境独家信贷支持4.76亿元(人民币,下同),为项目稳步推进保驾护航。
航拍尼山圣境风光。杨国庆 摄
如今,尼山圣境宛如一幅东方山水画,在农行金融“活水”的润泽下,焕发出新的文化活力。这仅是该行以金融“活水”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农行山东省分行不断深化金融文旅产业融合,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布“文旅振兴贷”金融产品,加大对重点旅游景区和配套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为文旅产业链各个环节提供精准便捷的金融服务。
在前期精心调研的基础上,依托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农行山东省分行在孔孟之乡济宁地区创新推出“儒源文旅系列贷”产品,产品以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相结合为核心理念,专注于为文化旅游行业以及文旅产业链上下游主体提供全方位、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一经推出,便获得广大客户青睐。截至目前,“儒源文旅系列贷”余额达15.38亿元。
走进农行曲阜圣城支行营业大厅,浓厚的儒家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该支行坐落于曲阜市鼓楼南街,距离孔府直线距离不足500米。
曲阜支行负责人表示,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曲阜圣城支行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精心打造儒家文化特色主题网点,建立与儒家文化共荣互通平台,让客户及游客能够全方位、多角度感悟儒家文化的历史底蕴和非凡魅力。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新兴科技“跨界融合”,让文化“两创”在金融实践中迸发出新的活力,是农行济宁分行正在研究突破的课题。
为推动传统文化与新兴科技的“跨界融合”,该行创新智慧旅游系统开发和数字化金融场景应用,为尼山圣境景区配套提供掌上银行线上购票、信用卡消费满减、AI写诗拍照等便捷优惠、科技感十足的金融服务,满足旅游景区多样化金融需求。
此外,农行山东省分行拟将省行党校选址定在济宁曲阜,将其打造成锤炼党性、固本培元、崇德修身的重要教育基地,让员工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汲取儒家思想精髓,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完)
中新网盐城9月27日电 (于从文 徐珊珊)“湿地的保护,我觉得青年人的参与尤其重要。上个星期我们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有77.5%的青年学生愿意参与到盐城(世界自然遗产)的学习推广普及。”26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韩锋在江苏盐城参加“公众参与的活力滨海”主题论坛时说。
“公众参与的活力滨海”主题论坛是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的一个子活动,由盐城市人民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单位和组织的专家学者与社会公众,共同探讨推动人人参与滨海湿地保护的举措,共享生态文明福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视频致辞。盐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公众参与的活力滨海,这对于当今滨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在发表视频致辞时说,“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滨海地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各个利益攸关方也需要共同应对这些挑战,帮助提高公众在各个层面上的意识,建立伙伴关系,加强合作。”
“公众参与的活力滨海”主题论坛现场。盐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全球滨海论坛国际协调委员会顾问斯坦利·约翰逊在过去的6周时间里,沿着马可·波罗的足迹穿越了整个中国。他在发表主旨报告时说,自己非常有幸看到了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减贫上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并阐述了公众认知对保护自然发挥着关键作用。
“推动大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的自然保护工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助理代表马超德,在分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执行的全球环境基金项目案例时表示,希望搭建多方参与的平台,让公众广泛参与到保护行动中去。
盐城市市长张明康致辞。盐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即民生,绿水即美丽,蓝天即幸福,湿地则是宝贵的财富。而公众参与,在滨海生态保护中有关键作用。”盐城市市长张明康在致辞时谈到,盐城作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的倡议者和参与者,一直致力于推动人人参与滨海湿地保护。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大知青艰苦创业,营造海岸防护林,到80年代护鹤姑娘徐秀娟“一个真实的故事”;从2019年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再到今年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盐城始终用实际行动,向全球展示着为构建滨海湿地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的决心和担当。
在平行对话环节,专家学者围绕如何与城市居民进一步加强沟通,提高他们的认识;如何让普通的老百姓更好地理解专家的话语,以便更好地采取行动等话题展开交流对话。韩锋认为,要把培训普及的现场放到民众身边,“让他们真正了解世界遗产是什么,盐城世界遗产是什么,然后他们才可能会有一个基本认知。”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约翰·马敬能分享了他在湄公河区域开展的红树林保护工作,通过他们的努力,“现在,公众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个问题,他们也愿意参与到保护中来。在海滩上散步的时候,越来越多人会把垃圾捡起来。”
平等讨论环节,专家学者发表观点。于从文摄
上海蚂蚁森林生态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窦瑞分享了他们与盐城条子泥管理方合作的经验,他们上线公益保护项目,用户用自己四千多克的能量,可以守护一平方米的条子泥湿地,保护里面的鸟类,超过875万人次参与。
专家学者的分享引起现场听众的共鸣。来自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的吴女士,日常工作就是帮助深圳市民了解身边的红树林、身边的湿地和鸟类。她希望,未来在越来越多新科技的帮助之下,民众不仅能够了解远在几千公里以外的濒危物种,也能了解真实的环境变化对每个人的影响。
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碳中和证书颁证仪式。盐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成果发布环节,举行了蓝碳生态系统碳汇交易签约、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碳中和证书颁证、中国绿化基金会湿地精灵守护计划发布和启动等仪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