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乌鲁木齐10月2日电(潘琦)说到养鸡场,人们的第一印象多是鸡粪遍地、臭味弥漫。而新疆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的肉鸡住上了恒温恒湿的“楼房”,喂料、清粪全部实现了自动化。
肉鸡养殖场整洁舒适。齐丽格尔 摄
近日,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养殖场的鸡舍里没有一丝异味。“鸡舍采用三层立体养殖,每栋拥有‘住户’约2.4万只。”在新疆汇裕农业发展责任公司养殖场负责人樊志海的带领下,记者进入鸡舍,一排排多层鸡笼映入眼帘,这与设想的传统养鸡场圈养的场景大相径庭,肉鸡在干净舒适的阁楼里“引吭高唱”。
该养殖场饲养的品种主要是黑鸡与良凤花鸡,这种肉鸡从鸡苗到出栏售卖,一共要经历约90天。
樊志海介绍,鸡舍恒温33摄氏度左右,干净整洁无异味。与传统养鸡场不同的是,鸡舍已全部实现自动上料、上水、换气、照明、清粪一体的全自动化作业,工人只需要定时查看鸡舍和设备运行情况即可。
只见他熟练地打开了墙上控制器的几个按钮,随着机器的运转,新鲜的鸡饲料沿着管道进入食槽管中。不到一刻钟,数万只肉鸡的喂料工作就轻松完成。
“过去钻鸡窝,现在按开关。”新疆汇裕农业发展责任公司总经理唐永根说,以往养鸡场在季节交替之际,温差变化较大,容易导致肉鸡生病,鸡群死亡事件频发。引进智能化养殖系统后,不仅能保证鸡的品质,还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按照传统养殖管理模式,一栋鸡舍要需近20人左右,而现在只需要一两个工人就能控制生产。肉鸡住上了“空调房”、吃上了营养餐,进鸡舍也不用捏鼻子,人力成本缩减了,可谓“一举三得”。
贝林哈日莫墩乡肉鸡养殖项目占地220亩,建设分两期,一期建设标准化鸡舍8栋。“预计一期项目完成后,全年可以养殖3批次鸡苗向市场提供54万羽肉鸡,为当地消费者提供1620吨绿色安全放心的鸡肉产品。”唐永根说。
说起下步规划,唐永根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将进一步扩大养殖场规模,继续购买智能化、生态化养殖设备,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依靠现代化的智能养鸡模式“养”出一条乡村振兴致富路。(完)
中新社漳州10月2日电 题:“中华灯谜之乡”谜艺出圈海内外
作者 张金川 廖珍妹
“福建热带气旋之状况”的谜面,打一两岸文化词,谜底为“闽台风情”……
恰逢中秋国庆长假,福建漳州古城内的漳州灯谜艺术博物馆参观者络绎不绝。站在一条条灯谜前,漳州市灯谜协会秘书长连仲嘉向参观者细致讲解猜灯谜的方法和技巧,并一一揭开谜底。
近日,福建漳州灯谜艺术博物馆的涉台主题灯谜,吸引民众关注。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漳州灯谜艺术博物馆地处“中国灯谜艺术之乡”漳州市芗城区,被海内外谜友称为“中华灯谜第一馆”。馆内历史悠久的古籍、谜笺、书画、印章、碑刻等灯谜文物,无不印证着中华灯谜艺术的源远流长。
据连仲嘉介绍,今年来,两岸谜界交流更加频繁。该馆应各界呼声,挂起十几条涉台主题灯谜,以谜会友,吸引当地谜友和台胞关注。
“灯谜中的地名、字谜、诗词等包罗万象,是两岸民众耳熟能详的,很能引起台胞的共鸣和兴趣。”连仲嘉告诉中新社记者,该馆是台湾参访团和台胞常来地,他经常看到台胞驻足于此竞猜,流连忘返,“两岸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对于台胞来说,猜谜是无障碍的”。
近日,民众在漳州灯谜艺术博物馆猜灯谜。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连仲嘉从小接触灯谜,此次涉台主题灯谜中不少是他创作的。“创作既是爱好使然,也是对两岸和平发展的期盼。”他说。
漳州灯谜历史悠久,始于唐、盛于明清,已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仅一海之隔的漳台两地,习俗相近、文化相通,灯谜文化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桥梁。
1989年,芗城区举办首届漳州中华灯谜艺术节,台北、高雄、台南14名台湾谜友,首次组团来漳文化交流。此后,漳台灯谜交流互访频繁,见证两岸一家亲。
今年5月,以“谜艺为媒 情系两岸”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海峡百姓论坛·漳州分论坛在芗城区举行,两岸嘉宾共话灯谜艺术。
近日,民众参观漳州灯谜艺术博物馆。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漳州灯谜艺术博物馆内,长3米、宽1.5米的石刻壁画《春灯源流图》,由台湾高雄市谜学研究会捐立,引人瞩目。而漳州市灯谜协会1993年与高雄市谜学研究会缔结成姐妹会友好社团,次年再携手创立中华谜史上第一个灯谜基金会——高雄漳州文虎基金会,表彰对谜事有突出贡献的海内外人士。
“和台湾谜界交流中,留下许多珍贵物件和佳话,见证两岸热络往来。”芗城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卢伟锋表示,灯谜是一种极好的交流纽带,无可替代;未来将有更多涉台主题的灯谜作品,寄托民众对两岸融合发展的期盼。
灯谜不仅在海峡两岸盛行,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猜谜活动,如泰国、新加坡、美国、新西兰等地。卢伟锋说,新加坡每年元宵举办“春到河畔”灯谜活动,一连十几天;美国、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还组织“游子吟谜社”,在网上名气不小。
如今,随着中华文化加速“出海”,漳州灯谜对台对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不断出圈海内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