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27日电 27日,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主办,重庆玄天湖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一届“铜梁龙·中华汉字书写大会”主题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研讨会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举行。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最小单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积淀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华。“中华汉字书写大会”主题系列活动旨在推广汉字书写和教育,计划每两年举办一次。
大会将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向全国中小学推介规范汉字多维学习和书写方法,帮助青少年在学习规范汉字书写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优秀汉字文化魅力,明白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汉字书写大会”主题系列活动包括向全社会征集“我的习字故事”,主题研讨会,规范汉字书写及书法艺术作品展览,主题峰会和沙龙以及“中华汉字书写大会·盛典”。
图为活动现场。余翌 摄
在启动仪式上,中国教育电视台党委副书记、副台长柯春晖介绍,中国教育电视台作为国家级教育专业媒体,始终坚持培根铸魂、立德树人职责使命,贴近校园、贴近师生,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展“中华汉字书写大会”主题系列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广泛参与汉字书写教育活动,培养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坚定文化自信。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志今表示,活动立足中华汉字书写教育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针对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汉字书写所面临的挑战,传播汉字书写多维学习理念和方法,让青少年和汉字书写爱好者快速掌握汉字书写规律与技巧,更深广地领略汉字的魅力,此举不仅促进汉字和汉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要之举。
启动仪式上,重庆市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黄政表示,“中华汉字书写大会”将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学科教育与汉字书写育人融合发展。
据重庆市铜梁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贤忠介绍,近年来,铜梁以“正字修身、习字育人”为主题,传承和弘扬汉字书写文化,创新探索汉字书写过程中的“修身”新形式和“育人”新模式,推进书香社会建设。
“中华汉字书写大会”总导演张宏在启动仪式上介绍了本届中华汉字书写大会系列主题活动的活动亮点。他介绍,本次系列活动通过面向全国招募中小学校参加汉字书写交流活动、征集“我的习字故事”,将汉字书写活动引入校园,激发青少年的参与兴趣;通过邀请著名书法家、艺术家和书法爱好者参与汉字书写教育主题峰会、组织汉字书写教育主题沙龙论坛等活动,搭建青少年和书法名家沟通的桥梁;通过在铜梁区开展优秀汉字书写作品展览、组织研学游项目及开、闭幕式等活动走进文化名城。活动力图将“正字修身”的文化理念厚植于广大青少年心中,提高汉字书写水平,感受中华文化和中华汉字之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启动仪式后,现场举行了中华汉字书写大会主题系列活动研讨会。(完)
热解读 9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枣庄市峄城区的冠世榴园石榴种质资源库,察看石榴树种,了解当地石榴种植历史、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产业发展情况,并来到石榴种植园中向老乡们询问今年石榴种植、收获和收入情况。
总书记指出,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优质特产市场需求在增长,石榴产业有发展潜力。他祝乡亲们生活像石榴果一样红红火火。
总书记提到的“特产”二字强调了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的独特性,而“优质”则为“特产”指明了高质量发展方向。
在上千年的石榴种植史上,生长于峄城区连绵山脉上的枣庄石榴,可谓是地地道道的“土特产”。《峄县志》记载:“其阳多榴,味甘,久藏不腐,贾数千里,居人世擅其利。”如今在峄城,有6200多户、2万余名农民从事石榴种植。2022年,峄城区石榴产业总产值达29.3亿元。
金秋时节,青山环绕间,大片石榴园自成一景。一颗颗大红石榴缀满枝头,如同果农们红红火火的生活。
得知当地农民因大力发展石榴产业而搭上了致富快车,总书记很高兴。他强调,要做好品牌、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
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
农产品是农民增收的希望,也寄托着总书记对乡村振兴的殷切期望。在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地方考察时,身影常常出现在田埂上、大棚里、果园间、池塘边、农家小院……他鼓励并支持乡亲们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并多次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指明方向。
在江苏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先锋村农业园草莓大棚,总书记强调,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在河南光山县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总书记指出,利用荒山推广油茶种植,既促进了群众就近就业,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又改善了生态环境,一举多得。他强调要把农民组织起来,面向市场,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建立利益联动机制,让各方共同受益。
在山西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总书记鼓励要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
如今,镇江市高效农业“唱主角”,草莓串起致富梦;光山县“卖好油”也“卖好游”,“油茶果”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大同市黄花地里“上新”,忘忧大道“带货”,农民日子更好了。
山西大同:黄花加工企业工人正在烘干黄花
从赣南的茶油到秦岭的木耳,从宁夏的葡萄酒到内蒙古的马铃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的“土特产”三字诀,始终贯穿于总书记对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谋划中。
“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优质特产市场需求在增长,石榴产业有发展潜力。”在枣庄峄城区冠世榴园,总书记对于发展“土特产”的思路一以贯之。
看似普通的石榴,只要写好了“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就能在乡村振兴中闯出一片广阔天地,为当地老百姓带来更加红火的日子。
“我家的石榴盆景现在50%都是通过电商销售的,一年销售额在300万元左右……”枣庄峄城区榴园镇石榴盆景经营户介绍石榴盆景的销售情况。
“石榴卖得好,我们这些打零工的每天也能收入100元,做些套袋、采摘、包装的活,挺满意了。”榴园镇王府山村村民高兴地说。
历经千年,当年自异域“舶来”的奇珍异果,已经成为遍地开花的致富果、幸福果。山东枣庄火红的石榴给这座小城带来了红火的发展机遇,也给老百姓带来了红火的生活。
乡村是一座蕴含着丰富资源的“富矿”。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物产。这既是广大农村千差万别的地域优势,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
在“土”字上立新功,在“特”字上谋实招,在“产”字上下功夫,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希望的田野”上久久为功,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我们的日子一定会像火红的石榴果一样,越来越红火!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编 辑丨孙晓媛
视 觉丨郝凤林 陈腾
校 对丨刘禛 孙洁 梁雅琴 范立君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